从单一产品看,可以芯片国产化,可以操作系统国产,可以浏览器国产,可以某个应用国产化。但是从整个系统来看完全国产化是不可能的,也没意义 ,因为我们的互联网是链接世界的
为什么要聊软件国产化的问题。主要是近期做了几个关于政府的项目,要求国产化包括采购的设备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数据库到支持的浏览器必须国产化。
为了应对这个国产化的要求,我们之前的那一套标准化系统必须要重写一遍,真是费时又费力。
近些年的技术的更新迭代和新技术的发展,大都都是自下而上的。一家公司在新领域内研究了一门新的技术,然后逐渐的在这社会普及应用,参与人多了,渐渐的形成了一种生态,这种发展这个就是自下而上。比如最近的非常火的各种大模型,不管是国外chatGTP,grok,还是国内各个大厂的大模型,都是这个路子,基本由自由市场驱动。
我们的国产化为什么这条路径走不通?理由也很简单,国外计算领域发展比我们早个半个世纪,形成很多技术壁垒和技术垄断,系统生态已经形成,很难短时间去打破的。我们到现在都没有把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浏览器做起来,绝对不是我们没有这个技术做不出来,咱们这些年的技术的发展做一个操作系统技术上不算是一件难事儿。难的是构建生态。
何为生态 ? 比如你做一个操作系统出来,要给用户使用,那么上面得有成千上万个应用才行,用户使用的是应用,仅仅是操作系统而已没用任何的价值。这个就需要各大应用厂商(也就是软件公司)让应用适配你的操作系统才可以 ,然而对应用厂商而言这个多开发和维护一个操作系统的应用就是笔不小的开销。所有厂商一般只愿意适配主流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市场占有率高的操作系统。你的操作系统和成千上万的应用这就够成了生态中的一小部分。对着只是一小部分,生态还包括其他种种,比如硬件、芯片、社区....
所以只靠自由市场驱动,去推行国产化这条路是及其艰难。华为推出鸿蒙操作系统也是基于华为手机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也是循序渐进的先出兼容安卓版本的鸿蒙,也是依靠安卓系统的应用生态来个自己布局,如果一上来就推纯血版的鸿蒙,大概率是很难有用户买单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微信不支持鸿蒙,还会有人买华为手机吗?这就是生态的壁垒。能够打破这个壁垒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证明华为的伟大。
国产的推广就要走另一条路,那就是通过行政手段去推动。这里倒不是说强制让普通用户去使用国产化的软件。而是从行政机关单位里普及办公软件的国产化开始一点点构建生态,如果操作系统如果有一定的用户基数,那么软件厂商就会跟上,这样生态不就一点点形成了吗?而且国产操作系统即使应用非常少依然能满足大多数的行政办公需求,有几套办公软件足以。
陈进的“汉芯”骗了国家十几亿科研经费,直接让中国芯片行业停滞十几年。大致过程就是买着几块摩托罗拉的芯片让人用磨砂磨去logo,印上“汉芯”的logo拿去给给专家组评审测试。
上面是虽然二十几年事儿了,我们国家芯片被老美卡脖子,很大一部分拜这家伙所赐。
同样的有一款国产浏览器也类似经历。红芯浏览器号称“世界第五颗也是唯一一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浏览器内核”。但从发布后没过几天就被人扒出是基于chrome改的。安装包里部分文件连chrome logo都没改,这才被大家发现又是一个套牌的国产化,堪比第二个汉芯。
这些家伙在很大程度阻碍了我国的信息国产化进程。
从单一产品看,可以芯片国产化,可以操作系统国产,可以浏览器国产,可以某个应用国产化。但是从整个系统来看完全国产化是不可能的,也没意义 ,因为我们的互联网是链接世界的。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作者原创。 或分享自己的编程经验,或探讨工作中的问题,或聊以人生趣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 https://www.qiusuoweb.com/158.html
运营天数
总访问量
文章数量
-
-
-
交流群:157451741
新浪微博:草莽兴
发布评论